環保新聞 |
環保要聞 環保產業要徹底治理不要污染轉移 東莞環保產業的路徑選擇將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的環境質量、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要求。環保企業有著非常現實的社會責任需要去履行,那就是要為改善環境質量實實在在做努力,所以這個行業需要更多潛心行業、懷揣著社會責任的人們和企業來投入。
切實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,環保產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,但在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,更要注重污染治理效率和污染治理不徹底所引發的污染轉移問題。 所謂污染轉移,就是因為治理不徹底或是技術、成本各方面的制約,把顯性的容易治理的污染轉化成隱性的更難處置的污染,對環境治理改善而言,將成為一個更棘手的難題。 比如污水處理廠的污染轉移問題。污水的污染轉移到哪去了?污泥是污水處理廠的副產物,污水里面將近1/3的有機物轉化成污泥。環保部明確指出,多數污泥未得到妥善處置,隨意拋棄、傾倒現象普遍存在,由此引發的二次污染問題已不容忽視,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抵消了部分“污染減排”的成果。 的確,對各地來說,怎么處置污泥已成心病。那么,如何控制、預防這個污染轉移問題,首先須從前端考慮,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污水處理方法?此外,從末端考慮,對污泥的處置究竟應該秉承怎樣的原則,是把污泥送去填埋,讓污染再回到土壤,還是把污泥真正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置了呢? 污染物從污水轉移到污泥的問題應該讓我們清醒,不能再讓污染從污泥回到土壤了,因為即使我們治理了這些看得見的污染,污染會最后隨著處理路徑隱藏在土壤中,那樣,處理會更艱難,給環境、公眾帶來的危害將更難消除更持久。 那么,究竟應該推行怎樣的技術路線,企業究竟應該探索什么樣的處理路徑,市場究竟應該怎么選擇,將決定中國的污染治理道路是真的有效率、有成效,還是此消彼長、被動應對、越整越復雜? 但現實是,環境治理造成的污染轉移問題不少,所以必須警惕這個現象。僅以污泥為例,目前即使是填埋處置都只占少數,有統計表明,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只有10%左右通過堆肥制肥等技術處理處置后回用到土地,大約20%采用填埋、少量采用焚燒和建材利用等,其余大部分隨意外運、簡單填埋或堆放,再次造成二次污染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極不安全的隱患。 所以,污泥處置行業即使初現端倪,也有太多問題需要梳理,需要定規矩,定規則;那么,誰來定規矩?政府自然要有明確的要求,嚴格的監管,企業更要有讓行業健康發展的“赤子”之心。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《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》中明確規定,污泥處理處置應遵循減量化、穩定化、無害化的原則,加強污泥環境風險防范。鼓勵在安全、環保和經濟的前提下,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資源。污水處理廠以貯存(即不處理處置)為目的將污泥運出廠界的,必須將污泥脫水至含水率50%以下。 由于污泥含水率很高,體積很大且呈流動性,需要將水從污泥中分離并去除,進而減少污泥最終處置前的體積,以降低污泥處理及最終處置的費用,所以,污泥處置首當其沖就是減量化。 含水率80%的污泥干化成含水率30%的污泥,其體積可縮減為原來的1/3以下。所以,無論污泥作為填埋、焚燒還是園林綠化用土,脫水干化是第一步,在此基礎上才能談資源化的問題。 如此說來,脫水、干化、減量化是污泥處置的第一門檻,企業必須首先解決污泥干化這個難題,特別是要能以低成本、好操作的方式將含水率80%的污泥干化成含水率30%以下的污泥。 應該說,公司推行的這種一體化技術是一種合理、經濟又有一定創新的技術,各地在選擇污泥處置方案時,不妨從整個處理的社會成本、全過程等角度來審慎選擇,對于那些對行業有貢獻的方法,應該多一點關注,多一點支持,多給這樣的企業機會。 目前國內甚至開始引進一些食品行業的技術用作污泥處置,雖然效果好,但運營成本太過昂貴,所以經濟的可行性永遠是環保技術推廣的命門,能否以最小成本處理污染問題,始終是環保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,在這個節點上,本土企業有優勢,再加上對本土問題的深刻研究,本土企業完全可以笑傲江湖。 所以,環保產業的路徑選擇將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的環境質量、老百姓的身體健康要求。環保企業有著非常現實的社會責任需要去履行,那就是要為改善環境質量實實在在做努力,這個行業需要更多潛心行業、懷揣著社會責任的人們和企業來投入。 相關信息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