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保新聞 |
環保新聞 瞄準難點謀對策,道滘“散亂污”整治出新招“6個村,16個廠區,掛起16塊牌匾,監管300多家散亂污企業。”7月15日下午3時左右,走進道滘鎮小河村原一帆工業園,門口綠底白字的“生態環境嚴管區”牌匾格外亮眼。道滘生態環境分局執法人員賴紹安指著牌匾說:“這塊警示牌,阻擊污染企業入園,督促企業落實污染防治措施。” “散亂污”企業整治難、反彈易。7月4日,道滘生態環境分局對“散亂污”企業集中、時有污染環境違法行為發生的分租式廠房進行重點掛牌督導,對16個廠區掛上“生態環境嚴管區”牌匾,開創“散亂污”企業整治全民監督模式。同時,聯合應急、城管、消防等7個部門對掛牌廠區加強監管頻次和強度,廠區只要有一家企業整改不到位,一日不摘牌。 整治“散亂污”企業,最大的難點就是“市場有需求”。道滘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張衛忠說,從產業鏈來看,小作坊、小加工廠,是周邊制造企業不可或缺的配套。而村(社區)集體和個人的物業需要租金收入。這樣一來,因淘汰落后產能而空置的廠房,就成了“散亂污”企業的集散地。 “鞋材、注塑、小五金、小家私等小作坊,只要幾臺機器就可以開工。”張衛忠坦言:“‘散亂污’企業技術含量低、工藝要求不高,只要有場地,即可開工生產。”整治過程中,“散亂污”企業污水橫流,廢氣嗆人。每次整治行動前,生態環境部門還會邀請屬地鎮街、村(社區)負責人。“現場污染狀況讓人反胃口,每次整治,周邊群眾都認同。” “散亂污”企業又容易“反彈”。在道滘的偏僻位置,還有城鄉結合區域,特別是“兩高一低”淘汰后空置的廠房,都是“散亂污”企業看好的“窩點”。一邊需要場地,一邊急需創收,往往一拍即合。 針對這些“難題”,道滘生態環境部門通過摸底排查,列出一份整治清單。以往出現過“散亂污”企業、周邊群眾投訴多、位置偏僻、多次出現環境違法行為的分租廠房,就被納入“嚴管區”。“小河村、大魚沙、蔡白、大羅沙、厚德、南丫等6個村16個廠區,7月初相繼掛上‘生態環境嚴管區’。” 在小河村原一帆工業園門口,賴紹安表示:“以前有十多家鞋材、注塑企業。經過整治后,空出2萬平方米的物業正在招租。”這塊警示牌,清醒地告訴投資人“不能污染環境”,從源頭上阻擊了“散亂污”企業隨便進駐。同時,也給物業管理敲響了警鐘,“不能引進散亂污企業”。 掛上“生態環境嚴管區”牌匾,廠區內只要有一家企業沒達到環保排放要求,這塊牌子就不能摘下。這意味著監管更加嚴格。 在道滘,16塊這樣的牌匾,不是一掛了之。生態環境、應急管理、工信、城管、消防、稅務、市場監管等7個部門會聯合執法,并加強執法頻次和執法力度。張衛忠坦言:“從7月初掛牌起,每個月至少有一次地毯式排查。嚴厲查處企業違法排放廢氣廢水行為。” 據介紹,目前16個廠區還有約100家“散亂污”企業,需要在9月底前關停取締或者完成整改。在原一帆工業園,鵬杰鞋材因污染嚴重被關停。而在其他廠區,仍有不少企業正在補辦環保手續、購置廢氣廢水處理設施、落實污染防治設施。市大氣督查工作人員盧銳泉說:“整治散亂污企業,不搞一刀切。給予企業一定的期限,完善手續、補辦證照。” 結合道滘產業發展和規劃要求,生態環境部門針對企業發展的“痛點”,聯合第三方環評和服務機構,制定產業落地服務指導機制。入駐前,讓企業經營者了解園區內的生態環境要求、證照辦理流程、污染防治措施等細節。進駐后,監管部門將進行日常檢查,讓企業心中有數,園區不“藏污納垢”。 相關標簽:東莞廢氣處理,廢水處理 相關信息 |